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审头刺汤》的写扇子:“说的是一码事,做的又是一码事”

王庾生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《乌龙院》的“哑剧”,是纯用动作来代替台词,向观众说明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。京剧里还有一种表演,虽有台词,但台词只是作为动作的一和掩饰物存在,并不能真正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,人物的内心活动主要还是依靠动作来表现。这种台词与动作的目的不符,“说的是一码事,做的又是一码事”的表现方法,很有意思,在特定的情境下,也很生动,很有表现力。


 《审头刺汤》中陆炳在扇子上写了个“刺”字,暗示给雪艳把汤勤刺死,这一段戏是比较有典型性的表演。陆炳看透了汤勤的意思,是想谋夺雪艳,就假装同意把雪艳断给他。汤勤见目的已达,就同意人头是真的,不再刁难陆炳,陆炳准备落案。


 这时,陆炳手里拿着硃笔,准备在案卷上批示(既是在锦衣卫大堂上断案、批卷,就必须用硃笔写,不能用一般墨笔写),一面装作无意识地把扇子铺在案卷上面。表面上看是在批写案卷,实际上却是在扇子上写“刺”字。


马连良说《审头刺汤》


 而与这同时,他嘴里说的台词却是另一套的官样文章来:“将雪艳解下桩来……人头是真,已然落案了,有汤老爷为证,如今老夫为媒……(这时“刺”字已经写了一半,用手虚按住,一而到砚台里去蘸硃墨,一面用眼角警惕地盯着汤勤的神色和动作,蘸好墨,见汤勤正在贪婪地盯着雪艳看,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笔下的动作,就接着念)……将你断与汤老爷以为侍妾!(“刺”字写完了,边说边放下笔,右手拿起扇子,带“刺”字的一面朝里,右手在左肩头上轻轻扇着——把字扇干,以免墨水下流,字迹模糊,一边扇着,一边嘴里还不停地说)……这汤老爷可比不得那去世的莫大老爷(强调“去世”’,表示人头确确实实是真的)必须要早晚间……(这时很自然地将扇交左手)与我小心‘刺’(伺)候哇!”(念“刺”时,左手突然将扇面翻转,“刺”字正好斜着朝外,给雪艳看见。扇子的背面则对着汤勤,而汤勤的两眼正瞪视着雪艳)在念“刺”——字的时候,右手斩钉截铁地向“刺”字一指,同时两眼拢神,炯炯放光,逼视着雪艳,促使她密切注意自己的暗示。


马连良、张君秋、马富禄之《审头刺汤》

 

 陆炳说完后,汤勤还有话,在汤勤转过脸来看陆炳时,陆炳的扇面已经又朝里轻轻扇着。可是当汤勤再转过脸去看雪艳,背朝陆炳时,陆炳第二次又把扇面上的“刺”字翻过来给雪艳看一次,用来加深她的印象,同时也加深了观众的印象。在给雪艳看时,一面用手指着,一面用集中的眼神领着她的眼光,同时仍要照顾着汤勤的动向,以免露出破绽。

 

 这段表演有几个特点:


 一、陆炳嘴里说的台词完全是剧情所需要的,是陆炳必须向雪艳和在场众人交代的话。台词中的“刺候”,又是“伺候”的谐音词,语意双关,所以这段台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废话。但说这些台词时的主要动作,却是在扇子上写“刺”字,而陆炳的主要思想活动和动作目的,又是如何设法将刺死汤勤的计划透露给雪艳。这样就形成了台词和动作之间的矛盾。但如果没有这段台词,就不可能掩护这一段动作;没有这一段动作,这段台词又成了平淡无奇的语言,所以二者又是密切相关地联系着。这段台词和动作,实际是矛盾的统一体。难也难在这里。又要把台词说得郑重其事,恰当,得体,又要把主要动作做得明显而自然,把动作的目的交代得明确清楚。


周信芳之《审头刺汤》

 

 二、扇上的“刺”字要找机会给雪艳看两次,以加深当事人和观众的印象,同时为后半出戏——《刺汤》埋好伏线。


 三、陆炳自己的台词、动作、眼神,必须紧配合,息息相关,面面俱到。而陆炳、汤勤、雪艳三个人的动作、部位眼神,也必须互相紧密配合,谐调一致。

 

 因此单纯从表演设计来看,这段表演是值得我们细致地探索和借鉴的。


(《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》)


- 历史推荐 -


追忆名伶孟小冬:早年经常演不大“归路”的戏

张古愚:“杨派”已成绝响,杨小楼死不瞑目(1938年)

闲话票友:“尤其是旦行的票友们,要特别慎重”

编戏曲应该如何取材?“唱戏不是说大经,讲大法”

张君秋:“戏曲演员应该是谦虚好学的”

京剧只宜演古装戏:“要警惕那些现代化了的古装戏”

京剧就是京剧:京剧为什么不能姓京却要改姓为“今”?

现在的京剧演员为什么没有创造力?

德国女票友雍竹君:“旧北京第一位洋花旦”

有哪些曾因“忌讳”而遭到禁演的戏曲剧目?

“京剧的程式突不破,突破了,就失去了京剧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